担当领头破题者 青岛蓝谷要担纲?

2020年8月23日 -

        青岛作为海洋科技名城的实力,再次得到科学界公认。近日,第二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世界海洋科技论坛在线发布了海洋科技指数。其中,青岛以93.65的高分位于国内海洋科技指数之首,且一级指标中,青岛的海洋科技发展基础水平高居榜首。

  支撑于此的,是国内一流海洋高校、科研院所及海洋高端人才的高度集聚。青岛拥有约占全国五分之一的涉海科研机构、三分之一的部级以上涉海高端研发平台,涉海两院院士占全国27.7%,而且拥有全国唯一的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此类因素高度融合,共同构成青岛高水平海洋基础科研的坚实底座。

  但数据还表明,虽然在海洋基础研究、海洋经济总量方面,青岛和深圳、上海相比具有一定优势,但是青岛海洋新兴产业占海洋经济总量的比例只有11%,远低于深圳的31%。这表明,青岛的海洋科研优势还没有转化为海洋新兴产业优势,海洋科技成果产出和产业实际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

  当下的青岛已明确提出要创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从“海洋科技第一城”跨越到未来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青岛最迫切补齐这一块短板。

 

  最可担当领头破题者,青岛蓝谷能担纲,要担纲?

  梳理青岛的海洋科技分布版图,涉海科研机构最为集中、高端人才最为密集的地方,非青岛蓝谷莫属。

  作为中国唯一以海洋为特色的高科技研发及高技术产业集聚区,青岛蓝谷可谓群星闪耀、国士荟萃。中国唯一的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蛟龙”号母港国家深海基地、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大洋钻探船等23个“国字号”海洋科研平台在此云集;山东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津大学等23家高等院校在此设立校区、研究院或创新园;全职或柔性引进各类人才达到6000余人。如此高质量、高密度的海洋领域顶级研发机构、大科学装置、人才等创新资源聚集,无论国内、国外,都很难再复制出这样一个区域。

  独一无二的青岛蓝谷,无疑是青岛这座海洋科技名城的最强“科创大脑”。

  建成全球最大的“两洋一海”观测大网,开启“透明海洋”大科学计划;“海燕-X”将世界深海水下滑翔机最大下潜深度的记录“刷新”到了10619米;深海研究中心启动,推动我国深海开发方面迈向更深层次;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领先的万米钻采船;建成中国唯一、世界第五个世界级海洋探测基地、技术支持基地和设备研发基地……建成八年来,青岛蓝谷区域内海洋科技源头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逐渐成为立足青岛,辐射山东乃至全国的海洋科技创新发展“排头兵”。

  也正是因为有蓝谷这样的“最强大脑”作为硬核底气,在今年年初,新华社选择在青岛蓝谷发布了《2019全球海洋科技创新指数》, 发布结果显示,2019年位居全球海洋科技创新指数前十位的国家依次是:美国、德国、法国、日本、中国、澳大利亚、挪威、韩国、英国、荷兰。中国的排名稳居前五,其中,在创新产出和创新应用两个分项中跻身世界前二。指数的发布为衡量评价中国海洋经济、海洋科技发展树立了风向标。

  也正是因为这些“硬核底气”,今年5月的经略海洋攻势推进情况质询会上,青岛首次展露了“争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雄心,将之列为经略海洋攻势2020年作战目标。

  说起“海洋攻势”,在去年年初,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开启了来青赴任的首次调研,第一站,他便选择了青岛蓝谷,调研“海洋经济发展”主题。王清宪对青岛海洋经济的发展寄予了全新的要求。当年,青岛发起十五个攻势,海洋攻势更是首当其冲。这场攻势就是要围绕海洋产业转型跨越、海洋科技创新引领、高水平对外开放、海洋港口提质增效、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滋养海洋文化根脉六场硬仗,推动青岛海洋高质量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吸引力、影响力的国际海洋名城。而青岛蓝谷正是青岛发起这场“海洋攻势”的主战场。

 

  有了“关键的人”?

  功能区改革启动以来,青岛蓝谷按照“小管委+大公司”的理念,将内设机构由13个精简到8个,平均年龄由38岁下降至35岁,硕士及以上人员比例从43.7%提升至64.8%,干部队伍年龄结构、学历层次不断优化。同时,打破传统招商引资思路,按照专门、专人、专注、专业“四个专”的原则,组建了“6+8+3”双招双引作战体系,6个产业事业部作为“一线作战部队”,每个事业部负责一个产业方向的组织工作,从产业规划编制、政策制定、项目落地、生态环境等方面全链条专业化推进,为项目从洽谈到落地建设提供一条龙、一站式、全方位的保姆式服务;“8个部门作为“战略支援部队”;2个街道和协同办作为“后勤保障部队”。
  新作战体系建立后,青岛蓝谷管理局又成立了项目抓落地工作抓落实战队作战指挥部,由局长担任作战总指挥,各分管领导担任作战指挥部成员,并根据领导分工、结合产业方向,组建了五大战队,每个战队明确一名分管领导担任战队总指挥,战队组成部门和事业部作为分队,在战队总指挥的率领下分工配合、协同作战,通过每周战报等加强战绩考评。

  在重塑体制内招商队伍的同时,青岛蓝谷还委托26家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招商公司,作为国有产业招商公司的体制外有益补充,提升落地项目速度、质量和层次。

  前不久,人民日报聚焦青岛变“官”念:“三化一型”正成干部队伍鲜明特质。去年,青岛蓝谷管理局局长被青岛市委派到深圳参加企业体悟实训,被那里的市场化程度和开放意识所打动。来到新的工作岗位之后,他结合实际,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提供产业规划、双招双引、融资等服务。蓝谷渐渐有了新变化,仅7月第一周,即新增签约项目3个,新增在谈项目14个,新增注册企业22家。今年,青岛又派出了第一批赴上海专业实训干部,到上海18家实训单位,包括上海浦发银行、上海证券交易所、复星集团等进行实训。而在这第一批青岛赴上海专业实训队中,就有青岛蓝谷管理局的班子成员。在市委的亲切关怀下,通过这些实训,青岛蓝谷期待能从中体悟开放真谛,汲取创新力量,感受包容魅力,更好的为青岛贡献蓝谷力量,助推国家海洋强国战略。

 

  平台化思维的蓝谷模式。

  目前,在青岛市“燃烧激情、建功青岛”的大环境下,所有“关键的人”都在奋力拼搏,青岛蓝谷也由“创新资源集聚期”大踏步向“新兴产业发展期”迈进,让海洋科技成果顺利转化、将技术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成为眼下最为重要的攻坚课题。

  借着改革的东风,转换路数、改变打法,青岛蓝谷拿出了解决方案:用平台思维做乘法、生态思维创环境、市场思维促发展,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培育蓝谷新形势下产业发展新优势。

  例如,成立青岛海洋科技创新创业联盟,搭建起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平台,链接近300家国内外顶级大学、重量级科研院所、大型企业、行业组织;发挥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超算升级等的虹吸效应,促进与中船重工、浪潮集团等15家单位战略合作,拉长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产业链条;国科联手大学,院士“牵手”院士,启动建设海洋新材料交叉研究中心;推动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与大工青岛研究院、启迪海洋创新中心合作,构建市场化技术转移服务体系,更好地服务创新端和需求端……

  在科创平台的虹吸和整合下,海洋高端要素迅速互动耦合,青岛蓝谷顺势抢抓机遇,突出市场化、平台化、生态化三个导向,打造海洋领域“双招双引”样板试点:按照“蓝色、高端、新兴”定位,构筑起以信息、海洋生物、海洋技术及装备三大产业为主导,以众创服务、高端服务、金融三大产业为支撑的“3+3”产业体系,建立以加快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的若干政策为主体,以科技、人才、金融政策为配套的“1+3”政策体系,做深做实做强现代海洋产业。今年上半年,青岛蓝谷全力克服疫情和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增长22.6%,较一季度提高1.4个百分点。其中,民间投资持续放量增长,上半年完成投资同比增长47.6%。

 

  扛海洋产业工业互联网大旗。

  青岛提出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青岛蓝谷要头拱地、往前冲,在海洋产业领域扛大旗、担重任。与海尔卡奥斯战略合作签约,围绕打造海洋产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发挥蓝谷重大科研平台集聚优势和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资源优势,让海洋产业领域的政策、数据、资源、技术、人才等实现互联互通。与威刚科技工控(中国)运营总部、深信服全国网络信息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项目以及伽利略人工智能基金等工业互联网领域新签约了13个项目,总投资31.7亿元;重点推进10个工业互联网项目,总投资约20亿元;注重在关键领域突破,利用现有的海洋大数据与超算服务平台、华录数据湖服务平台等工业互联网基础,投入力量助力其走向规范化、规模化,面向全市、全国推广细分方向工业互联网服务平台,占据一定的技术位置,并以此为抓手实现相关产业聚集;将工业互联网纳入新基建行动方案,努力构建海洋产业工业互联网生态;集聚更多的企业、资本、人才和技术,努力培育“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草木”葱郁的工业互联网“热带雨林”。

  有科技硬核实力的支撑,又有产业突围的方向和决心,如今的青岛蓝谷,不仅是高端创新要素云集的“最强大脑”,也是备受瞩目的投资兴业热土。以市场嗅觉最为敏锐的创投风投行业为例,“投资青岛就是投资国家战略,投资青岛蓝谷就是投资国家海洋强国战略”正在成为越来越多投资人的共识。截至目前,青岛蓝谷已经聚集了40余家银行、创投风投机构,设立了总规模200亿元的国信海洋新动能产业基金、鲁信现代海洋产业基金、海检航创检验检测产业基金等多支基金,为海洋领域创新创业提供强大助力。

  立足身为“海洋科创大脑”的当下,全力补上“海洋产业”的短板,青岛蓝谷正朝着经略海洋的“集大成者”砥砺前行,为青岛争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作出蓝谷贡献。在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的征程上创新进取、走在前列。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