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蓝谷:以海之名 绘就现代服务业的蔚蓝征途

2020年8月17日 -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

  8月14日,“沪上媒体·智库·企业家来青岛看看”活动正式启动。当天下午,代表团来到了青岛蓝谷,首先走访调研了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探寻青岛海洋科技的发展;随后,又前往港中旅(青岛)海泉湾度假区,感受青岛文旅产业的海洋特色。

  事实上,作为山东省建设海洋强省、青岛市打造国际海洋名城的核心区,青岛蓝谷不仅承担着海洋科创功能,更需要探索海洋科创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

  两年前的6月12日,在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海洋经济、海洋科技将来是一个重要主攻方向,从陆域到海域都有我们未知的领域,有很大的潜力。

  应时而生,顺势而为。这是蓝谷的机遇,也是海洋科技的未来。

  而现代服务业,或将成为这一转化的桥梁。

蓝色产业高地如何抓住现代服务业风口?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亦是青岛赖以发展的蓝色沃土。伴随经济驶入深蓝,海洋赋予这座城市的发展从未停止。

  5月6日,青岛举行经略海洋攻势推进情况质询会。争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被明确列为“经略海洋攻势”2020年作战目标。

  而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青岛全力打好经略海洋攻势也有明确的路线规划:“持续推进国际海洋名城建设,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创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青岛作为国家北部海洋经济圈最具发展优势和潜力的沿海城市,海洋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让海洋经济成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力量,这其中的关键突破口,便是海洋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当海洋现代服务业成为科创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的桥梁,通过海洋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必将促进海洋产业全产业链向价值链高端发展。

  可堪重任的,便是青岛蓝谷。

  在今年青岛召开的创投风投大会上,青岛蓝谷向全球发出了共同打造“世界蓝谷”的诚挚邀约:“投资青岛就是投资国家战略,投资青岛蓝谷就是投资国家海洋强国战略”。

  2012年,随着青岛蓝谷规划建设全面启动,一片“蓝色产业高地”,正在崛起。

  作为青岛市委市政府助推海洋强国战略而打造的,以海洋为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青岛蓝谷已经引进建设了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46个“国字号”海洋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

  今年1月,《2019全球海洋科技创新指数》在青岛蓝谷发布,2019年中国位居全球海洋科技创新指数排名第五位。这标志着在经济快速增长、创新环境不断改善之下的海洋科技创新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

  更加令人惊喜的是蓝谷迎来了重量级科创平台的落地——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宣布启动建设深海研究中心,将推动我国深海开发方面迈向更深层次。

  这一切都在宣誓:蓝谷正在逐渐成为立足青岛,辐射山东乃至全国的海洋科技、海洋产业创新发展排头兵。

  2020年,面对着全球消费型城市群、服务型城市群、滨海大湾区大融合大发展的发展态势,青岛的海洋经济发展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海洋服务业,正在成为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而对青岛来说,要激活包含海洋服务业等业态在内的现代服务业,第一关键要素依然是“人”。

  为此,青岛派出了第一批赴上海专业实训干部,到上海18家实训单位,包括上海浦发银行、上海证券交易所、复星集团等进行实训。

  而在这第一批青岛赴上海专业实训队中,就有青岛蓝谷管理局的班子成员。通过此次实训,青岛蓝谷也期待能从中体悟开放真谛,汲取创新力量,感受包容魅力,在青岛打造北方的现代服务业中心的关键时期,以现代服务业激活海洋经济,贡献蓝色力量。

以“双招双引”之名,绘就波涛梦想

  逐梦深蓝,这是蓝谷的梦想。

  蓝谷最大的优势,便是海洋领域顶级研发机构、大科学装置、人才等创新资源高度集聚,无论国内、国外,都很难再复制出这样一个区域。

  而发展海洋产业的着力点在于“双招双引”,蓝谷显然深谙这一法则。

  上半年,青岛蓝谷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3.9亿元,同比增长22.6%。其中,民间投资上半年完成投资59.22亿元,同比增长47.6%,占比63.1%。其实,在今年一季度,疫情之下蓝谷便实现“双招双引”开门红:新签约总投资212亿元的重点项目49个,新增市场主体近300家;涉海类项目达到37个,其中投资过20亿元项目4个、过亿元项目15个,项目数量和质量大幅提升。

  经略海洋,是一场硬仗,但蓝谷却走出了属于自己的发展“加速度”。

  从项目个数来看,今年,蓝谷已累计签约项目126个,总投资367.1亿元;累计注册企业379家,注册资本585875万元;累计在谈项目597个。

  为实现工业发展提速提质,加快推进工业智能赋能,蓝谷推动新兴高端产业加快发展。上半年,蓝谷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30.4%,增加值同比增长17.3%。

  金融活,经济活,在青岛金融业蓬勃发展的关键期,青岛蓝谷也成为探索金融业服务海洋科技产业的“主阵地”。

  按照“蓝色、高端、新兴”定位,青岛蓝谷构筑起以信息、海洋生物、海洋技术及装备三大产业为主导,以众创服务、高端服务、金融三大产业为支撑的“3+3”产业体系,建立以加快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的若干政策为主体,以科技、人才、金融政策为配套的“1+3”政策体系。

  目前,蓝谷已聚集了一大批银行、创投风投等机构,设立了总规模超过200亿元的国信海洋新动能产业基金、鲁信现代海洋产业基金、海检航创检验检测产业基金等多支基金。

圆梦海洋,人才不可或缺。“搞活一座城”,更是需要大批高素质人才。

  对于高端精英,青岛蓝谷向来求贤若渴。

  截至目前,全职或柔性引进院士等各类高端人才6000余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涉海精英人才等优势要素的集中聚集,为蓝谷源源不断注入“裂变”因子。

打造海洋现代服务业的“蓝谷路径”

  海洋承载了众多海滨城市的情怀,而大海的方向,正是沿海地区把握经济高速发展的“坚实阵地”。

  为积极响应青岛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号召,蓝谷需要发挥自身独特的优势,探索出一条具有蓝谷标签的发展海洋现代服务业之路。

  作为青岛的“海洋科创大脑”,未来,蓝谷应进一步发挥自身区位、定位和资源优势,坚持由招商引资向产业组织转型、由政策优惠向环境优化转型、由招引项目为主向招引平台为主转型的三大转型策略,真正成为青岛海洋产业优势的“集大成者”。

  自2012年建设启动,蓝谷已走过八年。

  如何从创新资源集聚期向产业发展期迈进,发挥海洋高端创新要素高度集聚优势。

  蓝谷给出的答案是:政府引导,用平台思维做乘法、生态思维创环境、市场思维促发展,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培育蓝谷新形势下产业发展新优势。

  当青岛正在举全城之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的大背景下,蓝谷也乘势而上,顺势而为,通过平台整合资源,形成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

  如6月1日成立的青岛海洋科技创新创业联盟,搭建了立足青岛蓝谷、辐射全市全省全国的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平台,链接的国内外顶级大学、重量级科研院所、大型企业、行业组织就有近300家。

  再如,发挥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超算升级等的虹吸效应,促进与中船重工、浪潮集团等15家单位战略合作,拉长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产业链条;国科联手大学,院士“牵手”院士,海洋新材料交叉研究中心正式启动建设,标志着青岛蓝谷在海洋新材料领域再迈坚实一步。推动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与大工青岛研究院、启迪海洋创新中心合作,构建市场化技术转移服务体系,更好地服务创新端和需求端等,这些均成为青岛蓝谷平台效应的精彩之笔……

  结合蓝谷当前所处发展阶段不难发现,布局工业互联网,抓住海洋科技优势转化为海洋产业优势的关键节点,把握工业互联网发展纬度,蓝谷有着清晰而又明确的定位。

  近期与海尔卡奥斯签约合作,共建海洋产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引进网络信息安全产业领军企业深信服,建设全国网络信息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与伽利略资本签约设立人工智能基金,专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等新兴产业早期投资。不难看出,这些项目全部为工业互联网概念,这说明在青岛提出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战略布局后,青岛蓝谷要“扛旗”,扛“海洋产业工业互联网”大旗。这一点,青岛蓝谷可谓当仁不让。

  协同创新的催动,资源要素的聚合、平台效应的显现以及发展方向的精准把控,将不断推动蓝谷开放更多的应用场景,这也为来蓝谷投资的相关企业提供无限的产业机会。

  投资就是投势,青岛蓝谷已“聚势而强”,正在构筑海洋领域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这是蓝谷必须要抓住的一次机会。现代服务业具有更大的产业辐射力、更广阔的空间覆盖性和更强大的整合配置资源能力,青岛蓝谷要发挥好青岛“海洋攻势”主战场和“双招双引”排头兵的独特作用,必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海洋领域现代服务业,来加快海洋科创优势向产业优势快速转化。

  黄海东海同潮,青岛蓝谷期待上海来青岛“投势”,来蓝谷“投海洋之势”。期待更多的上海的企业,年轻创业者、企业家走进蓝谷,与蓝谷一起携手共建海洋领域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一起打造“世界蓝谷”,助推国家海洋强国战略。

  向海而兴,走向深蓝。这是青岛的方向,亦是蓝谷的未来。


编辑: